2016年学校第一次党代会召开以来,人文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建与教学、科研、管理深度融合,学院在人才队伍、学科专业、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__local/E/F6/D4/7D2AEB7A5DA879384A398E74B6D_7ADBDC25_72C85.png)
一、坚持党对学院事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院坚持党对学院事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专业优势,创新“党建+红色文化”思政育人模式,组织师生开展“学习时代楷模· 张桂梅”——师生原创诗词作品展演活动,蕴养师德情怀,夯实德才兼备专业素质。组建“云南红色文化师生宣讲团”,赴中小学开展云南红色文化宣讲,弘扬云南红色文化,传播青春正能量。
![9F25](/__local/1/BD/72/23D909723B905F148F39EE75896_5E067490_9F25.jpg)
![](/__local/B/D9/7D/626E3148E95241649811B38781A_DD2148C1_7CBC.jpg)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教学科研实现共同发展
学院目前有教职工80名,专任教师66名;教授13 名、占比19.7%,副教授 22 名、占比33.3%,博士 32 名、占比48.5%。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4名教师获评为省市级“教学名师”,7名教师荣获省、市级人才称号,4名教师获评为云南省“兴滇英才”。
学院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4个本科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2011年获批国家特色专业、2022年获批教育部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学院为省级公费师范生培养基地、省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省级华文教育基地,有4 个省市级名师工作室、3 个省级教学及学术创新团队、2门省级研究生优质课程、5 个校级科研中心及学术创新团队,涵盖文史两大门类,形成文史融通、本硕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
![](/__local/E/B6/3F/A327DC0342043F05E8B4A86F209_EBE33F53_685F.jpg)
![](/__local/2/28/7A/68B8E1E262A7041C8F34D7155B3_D6D04FFD_A992.jpg)
承担省级教学质量工程及教改项目 10 项, 获省级教学成果奖励 8 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4 项、省部级项目 25 项,发表论文 700 余篇,出版专著、教材、文学作品 110 余部,获云南省哲社优秀成果奖 12 项、各类文学作品创作获奖 10 余项。
![](/__local/6/06/86/72A309BF70F9869AC0792890842_F2E9E638_8BAA.jpg)
![](/__local/0/D1/6F/B34759082407AD729C2A778BBB7_858FAE6A_DFDA.gif)
三、落实“三全育人”要求,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目前在校本科生 1830余名,硕士研究生 150 余名,硕士生导师30余名。秉持“形而上下,不同同之”的院训,厚植文史基础,注重实践能力,力行整合连贯式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文史融通的一强多能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上手快、适应广、 后劲足”的人才培养特色,立足昆明,服务云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文史类专业人才,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历年就业率平均 93%以上。
![](/__local/9/8F/5B/F54D8E63F531B16281C15A1191D_941CFDD4_84ED.jpg)
![](/__local/C/76/68/462E01F7F33C17B4A58152FAF2E_B1F9B4C9_89EB.jpg)
人文学院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队伍引领作用,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培养理念,不断提升文史融合、本硕衔接办学成效,抢抓机遇、勇毅前行,以优异成绩迎接学校第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