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日报 第A13版:教育周刊 2017/03/29
今年5岁的桐桐(化名)踏进昆明学院附属经开幼儿园融合班(彩虹班)的那一刻,桐桐妈妈刘静霞在心里给自己鼓劲:终于有希望了!
3月6日,昆明学院附属经开幼儿园首个融合班(彩虹班)开班,用刘静霞的话来讲就是,终于在儿子6岁前有了适合儿子学习的地方,孩子也能跟正常儿童一样,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与专业康复训练。
融合班的开设,让处于3—6岁阶段的特殊儿童有了专业训练与康复的地方。而在此基础上,专门针对特殊学前教育的昆明学院附属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与康复中心也即将开工建设,并于2018年9月开始招生。
现实
找个适合特殊孩子的地方好难!
儿子2岁时,刘静霞发现他成长发育有异于其他孩子,3岁时桐桐被确诊为“自闭症”,她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一家人都希望儿子尽快康复,桐桐2岁时就开始在早教机构接受每周4天的专业培训,当刘静霞发现,早教机构的课程都对儿子病情并没有帮助的时候。她知道,那里并不适合儿子。
“最长3个月,最短1个月……”刘静霞已经不记得多少次把儿子送进普通幼儿园,又无数次失望而归,她解释,“不是幼儿园不收,而是普通幼儿园实在不具备应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更别提专业教育与康复训练了。”她表示,“只要有儿子在的班级,因为他种种不同寻常的表现,就会让课堂变得一团糟”。儿子待了3个月的幼儿园,是因为刘静霞特别申请当了班里的助教,她能参与照顾儿子,但时间一长她发现,不仅儿子特别依赖她,甚至连儿子所在班级的老师也开始依赖起自己……刘静霞知道,这里也不再适合儿子了。
从不断失望到最后绝望,刘静霞一直在努力尝试,换来的却是儿子的“原地踏步”,偶然间,刘静霞听说昆明学院要建立附属幼儿园,还要开一个针对特殊儿童的融合班,这让她心里又燃起了希望,昆明学院附属幼儿园融合班开班前,刘静霞全家毫不犹豫地搬到了幼儿园附近,“只要有一丝希望,就是付出千万次的努力,也要去试试。”
融合班开班半个月了,目前桐桐正在接受专业特殊教育老师的摸底评估,进而制定出符合桐桐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刘静霞自认为是“半个特殊学前教育专家”,她也终于有了一个可以深入讨论儿子病情的地方。
调查
培智学前教育机构 太少!
目前,昆明培智类学前教育“僧多粥少”。而这一状况也与刘静霞在几个特殊儿童咨询群了解到的情况相吻合。刘静霞说,她所加的群里,自闭症孩子在6岁前未接受正规学前教育与康复训练的非常少。
据了解,昆明培智类公立学校只招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处于“真空期”。如果家长要选择培智类学前教育,只能将孩子送到民办教育机构,昆明市蒙多贝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是其中之一。蒙多贝是云南首家为自闭症儿童等发育障碍儿童提供早期特殊教育训练服务的民办单位,学校办公室主任范贵云说:“特殊儿童的康复或者干预,都是越早越好。康复治疗和干预治疗越早,孩子回归正常社会的可能性就越大。”虽然有民办的培智类学前教育机构,但并不是所有家长都有能力承担费用。一位家长坦言:“民办教育机构费用高。更多家长只能让孩子在家,自己照顾。”
其实,早在2015年,昆明市就开始着手完善培智类学前教育机制。根据《昆明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2015—2017年)》(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在有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试点建设附属幼儿园(学前教育部)。
但为什么特殊教育幼儿园的建设却举步维艰?特殊教育教师的缺乏是主要原因之一。五华区新萌学校校长陈晓燕说,全校有156个学生,除后勤人员外,学校仅有34名特教教师。按照培智类学校师生比达1∶2或1∶2.5来看,学校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目前,云南省正通过专业化培训、教师转岗培训,解决教师不足的难题。另外,云南师范大学、昆明学院、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均开设了特殊教育专业,为特殊教育输送人才。昆明学院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院长唐敏表示,除增加特殊教育人才的培养力度外,还应该让每所示范幼儿园均配备特教教师,让这些幼儿园具备接收特殊儿童的能力,以更好地推广融合班的建设,如此,才能让特殊儿童有园可读,而不再像桐桐家长,四处奔波却找到合适的地方。同时唐敏也建议,是否有融合班也应该作为省级示范幼儿园评估的条件之一。
希望
提供更专业的学前教育与康复训练
自闭症儿童在学龄前因不能适应普通幼儿园生活,需要在家庭、特殊教育学校、医疗机构中接受专业的教育和康复训练。唐敏谈及幼儿园开办融合班的初衷时表示,目的就在于尽早为特殊孩子提供专业、科学的康复训练,可以大大提高这些孩子的恢复几率。
“融合教育不仅为特殊儿童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还弥补了教育的缺失,融合班尊重特殊儿童的学习权,提供适合其发展的个别化教育方案以及充分的支持。”简单说来,就是在普通幼儿园里,开办针对特殊孩子的融合班,上课时单独成班,游戏活动时与普通学生一起进行。
之所以推行融合教育,昆明学院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院长唐敏解释,常人根本无法想象特殊儿童对与其他孩子一起游戏、交流的渴望。让特殊孩子和普通孩子一起游戏活动,可以促进两者共同进步。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共同创建融合、沟通交流的心理环境与物理环境,大家共同追求“无障碍”教育,可弥补教育的缺失,追求公平公正,建设平衡、和谐、高品质的常态教育。
据介绍,昆明学院于2013年经申报,设立了省内首个特殊教育本科专业,2016年共有42名毕业生。而昆明学院附属幼儿园融合班的开办,也正是基于特殊教育人才的支撑。经过层层选拔与培养,6名毕业生成了首期融合班的教师,他们将为10名孩子提供专业的学前教育与康复训练。
“特殊教育班级一般要求师生比为1∶2,这样才能提供一对一对康复训练。”唐敏介绍,之前,昆明学院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就对特殊儿童敞开了大门,学院提供场地,老师和同学们在周末免费为特殊儿童提供康复训练,接受过康复训练的有16名儿童,其中一个言语听力有障碍的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已基本能正常交流了。
为了让更多特殊儿童能得到专业的康复训练,昆明学院附属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与康复中心也即将开土动工,届时会提供全日制6个班,为百余名特殊儿童提供学前教育与康复训练的机会。
趋势
特殊教育延伸至高中或职高
有了学前教育,再经过义务教育阶段,智障类孩子又该何去何从呢?《方案》中明确,昆明将初步建立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特融合、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让特殊教育向学前、高中阶段教育有效延伸,并在有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建立高中教育部或职业高中部。
为什么要将特殊教育延伸至高中或职高?在盘龙区培智学校教师秦碧波看来,这是智障类孩子回归社会最重要的一步。许多案例证明,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智障孩子回归到家庭,由于父母缺乏继续康复、辅助和干预治疗的手段,许多孩子的病情又出现反复。
佳佳(化名)是一个脑瘫孩子,经过特殊教育学校的综合治疗后,他恢复情况较好,已经基本可以和正常人交流,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毕业后,由于不能工作,他只能回家由父母照顾,可父母忙于工作,每天让他独自一人待在家中。长此以往,他的交流能力、生活能力都有所下降。
建立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就能让智障孩子逐步适应社会生活。匡智会是香港一家专为智障人士服务的非营利机构,这家机构会根据智障孩子的特长和家长的意愿,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酒店服务、陶艺制作、糕饼制作、餐厅服务、办公室事务等专项培训。经过培训后,孩子更容易走上工作岗位,适应社会生活。
目前,盘龙区培智学校已经开辟了“超市教育”“园林教育”等职业教育活动,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智障孩子重归社会。
记者蔡晓磊 吕文康摄影报道